我國丘陵山區約占國土70%,這類區域的共同特點是地貌變化大、生態系統類型復雜、自然物產種類豐富,其生態資源優勢使得這類區域特別適于發展農林、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特色生態農業。
1、“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
這種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做法是:依據山體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環形種植帶,農民形象地總結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纏腰,山下瓜果梨桃”。這種模式合理地把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與坡地利用結合起來,恢復和建設了山區生態環境,發展了當地農村經濟。等高環形種植帶作物種類的選擇因緯度和海拔高度而異,關鍵是作物必須適應當地條件,并且具有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例如,在半干旱區,選擇耐旱力強的沙棘、檸條、仁用杏等經濟作物建立水土保持作物條帶等。另外,要注意在環形條帶間穿播布置不同收獲期的作物類型,以便使坡地終年保存可阻攔水土流失的覆蓋作物等高條帶。建設堅固的地埂和地埂植物籬,也是強化水土保持的常用措施。云南哈尼族梯田歷數千年不衰也證實了生態型梯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配套技術:等高種植帶園田建設技術;適應性作物類型選擇技術,地埂和植物籬建設工程技術;多種作物類型選擇配套和種植、加工技術等。
![]()
2、生態經濟溝模式與配套技術
該模式是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通過荒地拍賣、承包形式建立起來的一類治理與利用結合的綜合型生態農業模式。小流域既有山坡也有溝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是突出的生態問題。按生態農業原理,實行流域整體綜合規劃,從水土治理工程措施入手,突出植被恢復建設,依據溝、坡的不同特性,發展多元化復合型農業經濟,在平緩的溝地建設基本農田,發展大田和園林種植業;在山坡地實施水土保持的植被恢復措施,因地制宜地發展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牧草飼料和經濟林果種植(等高種植),綜合發展林果、養殖、山區土特產和副業(如編織)等多元經濟。目前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來發展該模式,一是依靠政府綜合規劃和技術服務的幫助,帶動多個農戶業主共同建設;另一個是單一或幾家業主聯合承包來建設,后一途徑的條件是業主必須具有一定的基建投資能力和綜合發展多元經濟的管理、技術能力。
配套技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技術;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技術;等高種植和梯田建設技術;地埂植物籬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適應植物選擇和種植技術;土特產種養和加工技術;多元經濟經營管理技術等。
3、西北地區“牧-沼-糧-草-果”五配套模式與配套技術
該模式主要適應西北高原丘陵農牧結合地帶,以豐富的太陽能為基本能源,以沼氣工程為紐帶,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糧、草、果種植業,形成生態系統和產業鏈合理循環的體系。
配套技術:陽光圈舍技術;沼氣工程技術;沼渣、沼液利用技術;水窖貯水和節水技術;糧草果菜種植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畜產品簡易加工技術等。
4、生態果園模式及配套技術
生態果園模式也適應于平原果區,但在丘陵山地區應用最廣泛。該模式基本構成包括:標準果園(不同種類的果類作物)、果林間種牧草或其它豆科作物,林內有的結合放養林蛙,果園內有的建豬圈、雞舍和沼氣池,有的還在果樹下放養土雞以幫助除蟲。生態果園比傳統果園的生態系統構成單元多,系統穩定性強、產出率高,病蟲害少和勞動力利用率高。
配套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間協作互利原理應用技術;果、草(豆科作物)種植技術:草地雞放養技術;沼氣工程和沼氣(渣、液)合理利用技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