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等技術構成的新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其典型模式與技術如下:
![]()
設施清潔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
主要內容:(1)設施生態型土壤栽培。通過采用有機肥料(固態肥、腐熟肥、沼液等)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同時采用膜下滴灌技術,使作物整個生長過程中化學肥料和水資源能得到有效控制,實現土壤生態的可恢復性生產;(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通過采用有機固態肥(有機營養液)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采用作物秸稈、玉心芯、花生殼、廢菇渣以及爐渣、粗砂等作為無土栽培基質取代草炭、蛭石、珍珠巖和巖棉等,同時采用滴灌技術,實現農產品的無害化生產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生態環保型設施病蟲害綜合防治模式。通過以天敵昆蟲為基礎的生物防治手段以及一批新型低毒、無毒農藥的開發應用,減少農藥的殘留;通過環境調節、防蟲網、銀灰膜避蟲和黃板誘蟲等離子體技術等物理手段的應用,減少農藥用量,使蔬菜品種品質明顯提高。
技術組成:(1)設施生態型土壤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有機肥料生產加工技術,設施環境下有機肥料施用技術,膜下滴灌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等;(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有機固態肥(有機營養液)的生產加工技術,有機無土栽培基質的配制與消毒技術,滴灌技術,有機營養液的配制與綜合控制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等;(3)以昆蟲天敵為基礎的生物防治技術;(4)以物理防治為基礎的生態防病、土壤及環境物理滅菌,葉面微生態調控防病等生態控病技術體系等。
通過溫室工程將蔬菜種植、畜禽(魚)養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質能互補、良性循環型生態系統。目前,這類溫室已在中國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北和寧夏等省市自治區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
該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l)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釋放出的CO2。供給蔬菜作為氣體肥料,畜禽糞便經過處理后作為蔬菜栽培的有機肥料來源,同時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生的O2等有益氣體供給畜禽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實現共生互補;(2)溫室“魚-萊”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利用魚的營養水體作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時利用蔬菜的根系凈化功能為魚池水體進行清潔凈化。
技術組成:(1)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包括“畜-菜”共生溫室的結構設計與配套技術,畜禽飼養管理技術,蔬菜栽培技術,“畜-菜”共生互補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術,溫室內NH3、H2S等有害氣體的調節控制技術;(2)溫室“魚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包括:“魚-菜”共生溫室的結構與配套技術,溫室水產養殖管理技術,蔬菜栽培技術,“魚-菜”共生互補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術,水體凈化技術。
設施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目前有三種主要形式:(l)溫室“果-萊”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溫室果樹的休眠期、未掛果期地面空間的空閑階段,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進行間作套種;(2)溫室“菇-萊”立體生態培養模式,通過在溫室過道、行間距空隙地帶放置食用菌菌棒,進行“菇-菜”立體生態栽培,食用菌產生的CO2可作為蔬菜的氣體肥源,溫室高溫高濕環境又有利食用菌生長;(3)溫室“萊-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與葉菜類蔬菜空間上的差異,進行立體栽培,夏天還可利用藤式蔬菜為喜陰蔬菜遮陽,互為利用。
技術組成:(1)設施工程技術:包括溫室的選型,結構設計,配套技術的應用,立體栽培設施的工程配套等;(2)脫毒抗病設施栽培品種的選用;(3)“果-菜”、“菇-菜”、“菜-菜”品種的選用與搭配;(4)立體栽培設施的水肥管理技術;(5)病蟲害綜防植保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