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傳感器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進步,自動駕駛汽車幾乎像合格的駕駛員一樣聰明。但是,雖然駕駛員本能地知道如何快速應對一些意外情況——例如道路或車道因修造而封閉,自動駕駛汽車卻很容易被搞迷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知道出了什么狀況,恐怕這時后邊的汽車都要排起長龍了。
這是地圖軟件不斷發展,以及如此多收購和合作交易以本地化、不斷更新的地圖為中心的原因。英特爾斥資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7億元)收購傳感器廠商Mobileye的部分動機,是獲得后者的“道路管理體驗”(Road Management Experience)——利用數百萬輛汽車上的相機拍攝的照片,制作高精度、不斷更新的地圖。
與此相似的是,德國汽車配件供應商博世與地圖巨頭TomTom合作,開發一款平臺,利用汽車雷達信號從路邊物體反射回來生成的大量圖像,生成高精度地圖。博世底盤系統控制部門總裁格哈德·斯泰格爾(Gerhard Steiger)上周在接受采訪時說,被稱作“雷達道路標識”(Radar Road Signature)的系統,“利用雷達傳感器不斷測量路邊物體,向用戶提供詳盡的道路信息。”
斯泰格爾解釋說,“用戶可以把信息上傳到云服務,并把它們添加到導航地圖中,從而真正確定汽車的位置。地圖將必須非常精確。普通導航地圖不能勝任這一工作,因為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更為精確的地圖。”
Here也在開發本地化和它稱之具有“自修復”能力的地圖。Here 2年前被德國三大豪華汽車品牌以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的價格收購,目的是開發供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地圖軟件。Here還在REM平臺上與Mobileye和寶馬合作,以不斷地更新其地圖。
PCMag表示,除通過奧迪、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的汽車獲取數據外,Here還向北美和歐洲五大汽車廠商中的四家提供地圖軟件。因此,在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新一代地圖方面,Here具有獨特優勢。Here還在開發它所謂的“現實索引”(Reality Index),使自動駕駛汽車能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
與Mobileye的REM和博世-TomTom的“雷達道路標識”一樣,Here利用傳感器和相機通過汽車收集數據。本周在位于柏林的公司總部接受采訪時,Here汽車業務部門負責人拉爾夫·赫特維奇(Ralf Herrtwich)表示,“我們收集的數據更為詳盡,因為我們通過股東的高檔車型收集數據。”
赫特維奇解釋說,“我們在制作‘高清實況地圖’(HD Live Maps)時,它有兩個部分組成。其一是掃描的最初的道路,其二是道路的變化——即使只是一處建筑工地,只要道路有變化,就需要立即反映在地圖上,這是必須的。”
赫特維奇指出,“發現道路上有異常的汽車會給我們發送報告。我們可能不會信任每一份報告,但如果三輛汽車報告相同的內容,就應該是道路發生變化了,我們需要對地圖進行調整,于是我們就有了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地圖。”
PCMag稱,Here不僅僅通過汽車,還通過無人機和物聯網設備收集數據,為自動駕駛汽車和未來的出行服務提供更精確的位置數據。赫特維奇說,“這將是一個數據庫,能實時向自動駕駛汽車提供周圍環境所有事物的信息。”
借助先進的地圖,自動駕駛汽車對周圍環境的了解可能超過駕駛員。
|